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正文

沙子震动筛(筛河沙振动筛)

  文/翟晓洁

  我一直觉得夏天是个很特别的季节。身处其中,总是不胜炎热,日日挥汗如雨,苦巴巴地掰着手指期许秋风爽静的日子。可真的到了西风飒飒的时节,看到满眼黄花堆砌,自然的色彩和芬芳顿时萧条下来,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那段活力四溢的时光。

  夏天已去,今年剩下的时光里,温暖开始渐渐耗减,秋愁也纷飞而至,幸好自然给了我们一份诚意满满的馈赠,足以慰藉心性、抵挡愁凉,那便是——莲子。

  自古以来,莲子算是历史悠久、寓意宽泛的食材。古乐府诗有一首《子夜夏歌》:“乘月采芙蓉,夜夜得莲子。” 相传就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创制。莲子除了食用这个基本效用外,也算是一种多情的物类,古人常借此歌咏爱情、寄托祝愿,比如著名的《西洲曲》:

  采莲南塘秋,莲花过人头。

  低头弄莲子,莲子清如水。

  置莲怀袖中,莲心彻底红。

  忆郎郎不至,仰首望飞鸿。

  “莲”同“怜”,“清如水”同“情如水”。秋天的南塘里,她乘船采莲,此时莲花高高直立。俯首采摘莲子,莲子像湖水一样清。将莲藏入衣袖里,莲心已经红得通彻。思君君未来,只得抬头远望振翅而过的鸿雁。诗句将江南水乡的淡雅景致与纯美爱情糅合交融,浅读泛泛煽情,斟酌动人心魄。

  除了爱情,莲子还可喻为舐犊情深,即父母对孩子的疼爱。古语有云:莲子心中苦,梨儿腹内酸。谐音“怜子心中苦,离儿腹内酸",表达了面对孩子离去时心中的眷眷不舍,这也是人性中最难割舍的天然深情。《甄嬛传》中有一段,曹琴默为雍正帝亲手剥了一盘剔心的新鲜莲子,以暗喻自己思念孩子的苦心,激发皇上的怜子之情,借此夺回了温宜公主的抚养权。

  只可惜,吃新鲜莲子的季节太短,真正的一年一期,不时不食。记得小时候,每入盛夏,祖母常会买来几枝莲蓬,让百无聊奈的我们打发时间。剥莲蓬甚是好玩,莲实有好几层,先去硬皮,再剥软皮,最后还要剔除莲心,方能入口,有一股淡淡清香沁人脾胃。如剥到未成熟的空心幼莲,那就更高兴了。将莲皮小心分为两半,两半之间有青丝挂连,将其中一半塞进最外侧的耳骨隙间,另一半就会坠下耳垂,成了天然的耳环。

  入秋之后,新鲜莲蓬是吃不到了,但银耳莲子羹倒是可以常吃。待莲子成熟后剥开晒干,配以白木耳、红枣、百合、桂花、冰糖,装入沙薄小铫,切忌金属锅,加水,先以武火煮熟,再以文火慢炖,将白木耳炖出胶质,才算用足了火候。莲子素有养心安神、健脾开胃的功效,而其中,白木耳被称为穷人的燕窝,无论颜色、口感、功效都和燕窝相似,价格却便宜太多;冰糖可润肺化痰。这款糖水清甜润滑,做法简单,具有养阴清热、美容养颜之效,最适宜秋天干燥季节吃。

  近来看梁实秋的《雅舍谈吃》,才知道原来莲子还有一种“蜜汁”的做法。将晒干的莲子先用水浸,然后煮熟,再盛入碗里用大火蒸,蒸到酥软近似番薯泥的程度,翻扣在一个大盘里,浇上滚热的蜜汁,为解甜腻,在表面上再加几块山楂糕更好。很多考究一点酒席上,会用这道甜食代替八宝饭。

  说起蜜汁莲子,我突而又想到了糖莲子,这还是几年前看《宫心计》惹出的食欲。在那部电视里,糖莲子可是从头至尾贯穿始终、极具标志性的吃食。剧中,唐宣宗李怡(后更名为李忱)因庶出,受尽刁蛮太后和先帝的欺凌,每当他深陷艰难苦楚的境地,总有刘三好馈赠糖莲子的安慰:觉得苦的时候,吃颗糖莲子就不觉得苦了,须知苦中一点甜。于是,糖莲子渐渐衍生为不畏艰险、不怕绝境、善于隐忍的乐观精神。

  做糖莲子必须用大颗粒的新鲜莲子,在锅里加入白糖(或冰糖)、水、莲子烹煮,煮到形成糖霜时,把制品移到筛上,往复振动,使得莲子表面的糖晶粒细小而均匀,最后还得烘干,去除多余水分。这道甜点是南方人过年时常吃的小零食。洁白的莲子被包裹在厚厚的糖霜中,入口清甜,收口微苦,潜藏了太多人美好的记忆。

  不过,因为莲子品质各异,做出来的味道相去甚远。有的莲子格格生生,怎么煮都不烂,是为下品;有的莲子一煮就烂,但是颜色不对,可能是用硫磺熏过或者药水泡过。最好的当推湘莲,其中的湘潭寸三莲,自古便是朝廷贡品,被誉为中国第一莲子。其次推荐湖北洪湖的莲子,很多年前有部片子叫《洪湖赤卫队》,讲的就是那个地方的故事,其中的主题曲《洪湖水浪打浪》很有名。洪湖莲子颗大粒圆、皮薄肉厚、清香甜润、微甘而鲜,连洪湖水都常年弥散莲香,清爽甘甜。洪湖蓝田,每逢盛夏游人遍织,大家三五成群泛舟湖上,采荷品莲,嬉笑赏景,别有一番风味。

  莲子制成的食品多属甜腻口味,正好对抗秋天的干燥枯败。秋季容易引发愁绪,所以古有“秋风秋雨愁煞人”的诗句,甜食又刚好可以缓解压抑善感的心情。不过待冬季来临,光是润燥清甜,当是不够了,必须加些温度才好。所以,冬季,我推荐的小食是——锅盔。

  锅盔本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特产,“陕西十大怪”中有一怪便是“锅盔像锅盖”。歌谣是这样唱的:“饼大直径二尺外,又圆又厚像锅盖。陕西把饼叫锅盔,里酥外脆易携带。”这种锅盔锅盔整体呈圆形,直径尺许,厚1寸,重5斤。锅盔制作工艺考究,素以“干、酥、白、香”著称。在关中地区,小孩子满月时,外婆都会精心烙制一个小锅盔,然后用白线扎上守岁的钱,穿过中间的孔,挂在外孙的脖子上,寄托疼爱与祝福。

  还有一个关于锅盔的故事,流传久远。说古时候有位母亲要出门几天,知道孩子太懒,怕他饿着,便烙了一个大锅盔,在中间开了一个洞,套在孩子的脖子上,嘱咐他饿了就吃。哪知等她回家,竟发现孩子已经死了,原来那小孩懒惰难改,吃完前面的锅盔,懒得转动再吃后面的,结果活活饿死了。小时候,长辈经常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,做人不偷懒,勤奋才有发展。

  不过今天我要介绍的锅盔,是湖北荆州的锅盔,和关中锅盔有很大的区别。

  荆州锅盔,也是一种烤制的面食。但与关中锅盔用生铁铸成的大锅烙制不同,荆州锅盔用的是特制的类似油桶一样的窑炉,里面用耐火的泥土糊成肚大口小的空间,燃料一般用木炭。

  将发好的面团内加入肉末及各种调料,抻宽拉长至椭圆状,洒上芝麻后,迅速贴进炉膛里,烤两三分钟便好了。整个动作要麻利熟练,如行云流水。做锅盔是门手艺活,同样的面筋、肉馅儿、芝麻、窑炉,由不同的师傅烤制出来,味道会有天壤之别。发面的技巧、抻面的厚薄、烘烤的火候,每一个细微的步骤,都会直接影响锅盔的口感。

  锅盔取出来,刷上特制的辣酱后,会直接递到食客手上。这时的锅盔,还很烫手,却是最好吃的。第一口咬下,酥酥脆脆,满口焦香,虽然有点烫嘴,还是会忍不住继续吃下去。吃着吃着,你会发现,随着温度的降低,锅盔会变得越来越有嚼劲。辣酱要以湖北豆瓣酱为原料,配上姜汁蒜末,制好后要在坛子里密封发酵一段时间,酱味才会变得浓郁香醇。

  记得我小时候,锅盔算是最便宜的零食,几毛钱就能买到一个,那时的锅盔完全是素食,里面只会裹糖或者五香粉、豆豉。你还可以加点钱,让师傅定制一个“全麻”的,所谓“全麻”,就是锅盔表面涂上满满的芝麻,烤出来焦香味会更浓。

  冬天是吃锅盔最好的季节。南方的冬季总是多雨,本就寒风侵肌又雨雪纷飞,湿冷一片。此时若能躲在卖锅盔的小店里,蹭一蹭红闪的炭火,再吃几口焦香四溢、热气腾腾的锅盔,也算冬天的一大幸事吧!

  后来,随着荆州锅盔的不断发展与改进,渐渐出现来了猪肉馅和牛肉馅的锅盔了。

  几年前,我刚来深圳,就找到了一家荆州锅盔店,老板还真是地地道道的荆州人。后来,就在我家楼下,居然也开了一家荆州锅盔店,我自然也是常客。平心而论,我家楼下所卖的锅盔虽然比家乡味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,但也算得上美味了,况且又能随时慰藉乡愁,所以完全可以给满分了。

相关文章:

  • 沙子震动筛(沙子震动筛选机实验室用)2024-04-15 11:53:20
  • 发表评论

    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